长平之战的失败,真的是纸上谈兵赵括的原因吗?其实你们都错了 环球快播报
‘长平之战’相信大家都应该很熟悉,可以说是战国时期第一战役,这场战役由于赵国的失败而划上终点。而赵国也因为这场战役被坑杀了45万人,致使赵国内号称,已无成年男子。
战争失败总是有原因,历史学家认为是因为赵军主将轻率冒进的原因。导致中了秦国主将白起埋伏,最后无奈投降后被全部坑杀,只留下260人被放回去,通报消息。
从此赵括也背负了一个《纸上谈兵》的骂名。被古人当为反面教材,那么历史上长平之战失败的原因真的是因为赵括吗?其实不然,我认真主要原因在于政治上,小编先来还原下长平之战前因后果。起因公元前260年,秦国攻打韩国上党,上党太守冯亭不敌秦军,又不想投降秦军,就去书赵国意欲归附于赵。
(相关资料图)
此时赵国对韩太守来投内部抱两种态度:一种认为这是祸水东引,秦国好不容易打下韩国上党土地,但是韩太守却投奔我们赵国,这样秦必定不满来打我们。所以我们不应该接受他的投降。
还有一种认为应该接受投降,认为白给的十几座城市为什么不要呢?何况如果拒绝投降献城,以后谁还敢投降我们?
最后赵君同意了接受投降这个建议,因为当时的赵国,经过了赵武王的改革,可以说是军事能力非常强,也是当时唯一可以在军事方面和秦军一争高下的了。果然秦军得知消息后很生气,命主帅王龁攻打赵地,而赵国派廉颇前去抵御。廉颇不敌连败,就退守河东岸,修筑壁垒,赵军自此固守不战。
此时的赵国内部,又有两种不同态度,一种是请求和秦国赔地谈和,而另一种认为,不能和秦谈和,应该带礼物去楚国,齐国等国家谈联盟。这样秦军就不敢再来进攻了。如果我们找秦军议和,秦国不同意的话,再去找别的国家,别的国家见我们已经找了秦国,就不会帮助我们了。这次赵君听了前一种的建议,派使者去和秦国求和,果然秦国没同意。而廉颇一守就是三年,期间赵君多次催促廉颇出战迎敌,廉颇坚守不出。
赵君就有了换下廉颇的想法,刚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多次请战,赵君就派赵括去接替廉颇。秦国听说赵国换将了,也秘密换了一个名将白起去接替了王龁。然后就是赵括出城迎战,被白起队伍从中间切断包围,包围46天后主将赵括自杀,其他人投降被坑杀。说说赵括此人,其父曰:好谈兵,我不能及,但空有理论,缺乏实践。他爹可是一代名将,给自己儿子这个评价。
一场战争的失败其实有很多原因,比如后勤,政治外交等。‘长平之战’大家把责任都给赵括是不对的,首先根据记载,廉颇当时坚守三年,赵国的国力已经坚持不住开销了。因为赵国是两面用军,北方还有李牧长期镇守抵御匈奴。而且赵武王胡服骑射改革后,赵国军事是变强了,但是国力方面却没有,这也是赵国君主多次催促廉颇出战的原因。有的小伙伴说了,那秦国长途跋涉攻打赵不是消耗更大?
我可以这样说,秦国还真不怕消耗。为什么呢?因为秦国力经商鞅改革后。不管军事、国力方面已经是最强大的国家了,而且后方有巴,蜀供给源源不断。这也是秦国敢攻打你几年的资本。秦军后方是大本营,粮草供给地。而赵后方是匈奴!还有最主要的一点,我认为这才是赵失败真正的原因。援军、赵括被切断包围后,白起吃不下赵军,派人送信请求秦王派人支援。而此时赵括也派人请求赵王支援。赵括言:若能来一直支援军里应外合,可以反剿秦军。
就这样双方开始僵持住等支援了,赵国君主派人到各国请求支援。而秦国君主也亲自在国内召集,秦国15岁【有的说13岁】以上的所有人,组成一支20万的队伍,史书称‘小子军’前往长平战场支援。而各国本来就因为先前赵和秦的议和事件,对赵不满怕赵和秦搞什么阴谋。又被秦国君主威胁道,那个敢支援赵国。我打完赵第一个就打你。
就这样白起等到了20万军队,彻底包围了赵军,赵括这边苦等支援等不到,最终自尽。所以说长平之战,也不能全把责任给赵括。历来战争失败必须要有原因和一个替罪羊,所以赵括就成了史学家找来背锅的。君不见?后来邯郸之战,同样是包围战役,魏国君主不敢支援,魏国公子无忌偷取兵符领兵7万支援赵而打退秦国?此战后魏公子之名,诸国尽知。所以说赵括也算有点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