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焦点!“1+N”模式开启“引燕归巢”新路径
近日,2023年全国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工作培训班在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举办,为更好地推进“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各级团组织交流工作经验,我们特别推出“返家乡”社会实践交流共促云课堂。本期我们将介绍共青团鄂尔多斯鄂托克旗委工作案例:“1+N”模式开启“引燕归巢”新路径。
“初出茅庐” 起于跬步
(资料图片)
考虑到第一次发起“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共青团鄂托克旗委员会坚持“宜精不宜多”原则,积极整合社会资源,严格筛选实践岗位,在团中央“创青春”服务平台和“鄂托克旗共青团”公众号实时发布了实践岗位信息,岗位发布后,近50名返乡大学生报名。经过信息审核、线上线下面试等环节,共青团鄂托克旗委员会结合大学生意愿和专业特长,把31名大学生分配在合适的岗位上。上岗之前,对大学生进行了岗前培训,并组织用人单位与大学生签订了服务协议、购买了意外保险。在实际的实践活动中,鄂托克旗探索开启了“1+N”“返家乡”实践模式,让大学生在各自的实践岗位上扎扎实实发挥作用。
“返家乡”社会实践启动仪式上实践单位和大学生签订上岗协议、安全告知书等。
“1”+12=让“返家乡”更自主
“1”即服务于个社会服务项目,鄂托克旗把“返家乡”与“青”字号创新品牌——“青·芽学堂”(暑托班)项目相融合,为“返家乡”大学生提供了12个实践岗位,让12名大学生组成教师志愿服务团队,为“青·芽学堂”的孩子们授课。既解决了大学生们的实践岗位问题,又让“青·芽学堂”的孩子们“学有所教”。
“爱科学·向未来”“小巧手·乐其中”“爱阅读·气自华”……
“青·芽学堂”筹备期间,“返家乡”大学生们结合个人专业、特长,通过一个星期的课前培训、集体备课、模拟试讲等,自主研究设置了10类特色兴趣课程。在“青·芽学堂”,12名大学生们自我管理,每天都会完成提前备课、保质保量上课、分工管理学生、记录课堂实况、确认学生是否安全到家、打扫消杀教室、编发短视频、复盘当天上课情况等工作。上课期间,他们带领孩子们开展趣味体育活动、学舞蹈、学绘画、做手工、做科学实验、阅读经典名著、体验传统文化,带着孩子们去图书馆、博物馆、交通安全教育基地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沉浸式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为少年儿童们提供了开阔视野的渠道,也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更具系统性、延续性的提升社会化能力的实践机会,形成了鄂托克旗“归巢”大学生青年和儿童共同成长的双向服务平台。
“返家乡”大学生开展10类特色课堂剪影。
大学生们带领“青·芽学堂”的孩子们开展“小体验·大启蒙”社会实践课。
“N”+19=让“返家乡”更专业
“N”,即服务于N个领域的机关单位。针对另外19名大学生,共青团鄂托克旗委员会按照学生所学专业为他们匹配对口单位,分别把大学生分配到苏木镇、人民法院、农牧局等实践性较强的岗位进行实习锻炼。在司法局辅助职工开展法律援助服务,在社会组织为社区老人组织娱乐活动,在苏木镇团支部给团委书记做助理,在基层社区卡点参与疫情防控……这19名大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了解家乡风土人情、发展变化,体验各领域机关单位的工作方式、工作流程,在实践过程中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提升了服务意识。实践结束后,19名大学生纷纷表示,通过一个暑假的岗位实践活动,体会到了基层干部的辛苦,体会到了“为人民服务”的快乐,从而使自己对未来的规划更加明确、更加具体。
“返家乡”大学生们在机关单位岗位发挥着重要作用。
“引燕归巢” 志在千里
在“返家乡”实践活动期间,共青团鄂托克旗委员会在官方微信开设“青春返乡”“返家乡”“青·芽学堂”等专栏,实时宣传报道返现大学生的工作动态。“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了鄂托克旗各领域机关单位的一致认可和好评,尤其青·芽学堂和“返家乡”社会实践结合推进的方式更是得到社会、家长、孩子们的青睐。通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完成了从学生到社会人的第一步转变,他们在实践中丰富了阅历,提升了组织、策划、协作能力,得到了肯定和鼓励,消除了他们走向社会的畏惧感。同时,“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帮助各单位解决了阶段性人才短缺问题,也推动了基层社会治理,为基层注入了青春活力,为推动大学生“归巢”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下一步,团旗委将用活“返家乡”社会实践平台,横向将实践活动覆盖到全旗各类优秀社会服务项目、千亿园区中的企业以及农村牧区的合作社中,纵向将实践活动深入至嘎查(村)、社区的团支部,让大学生迈出的社会化第一步自主选择性更强,更能展现他们的特长、发挥他们的优势。“积跬步,至千里”,创新实践形式、细致服务内容、精进工作方法,通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让更多在外求学的鄂托克学子更加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留恋家乡,从而愿意返回家乡、建设家乡,这就是鄂托克旗“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小目标”。(何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