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搜索
当前位置:综合 > 正文

研究报告丨车内异味,比疲劳和酒驾更凶猛的“肇事者”

2023-05-07 13:23:17 新华网

  随着气温升高,“车内异味”这个话题频频被提及,相比于抱怨其气味难闻令人不悦,人们更担忧其对健康和行车安全的负面影响。

  新车车内空气质量现状如何?近日中汽中心发布的中国汽车测评研究报告(2022)中车内空气质量分报告给出回答,其中,22款热销车型的8项挥发性有机物测试结果受到重点关注。


(资料图片)

  高温高污染,难题待破解

  2022年度车内空气质量测评结果显示,常温状态下,除丙烯醛外,其余7种挥发性有机物均较2018-2021年有不同程度下降,一类致癌物甲醛和苯分别下降19.08%和65.10%,其余五种物质也分别有22.42%至76.65%的下降。

  2022常温模式测评结果较 2018-2021 下降比例

  高温模式下的挥发性有机物测评结果不如人意,浓度平均为常温下的2倍。甲醛、乙醛、二甲苯和苯乙烯分别为常温模式的3.8倍、1.5倍、2.3倍和2.7倍。由此可见,消费者“温度越高,车里味道越大”的朴素感知与测试结果相符,高温下的车内污染问题亟待解决。

  

  高温模式测评结果较常温模式增长倍数

  确保“呼吸安全”,抓手在制造端

  炎炎夏日,为消除车内异味,消费者往往使出“十八般武艺”,除橘子皮、竹炭包外,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开空调。但是,“没味道”不等同于“没污染”,CCRT(2021年版)根据消费者的实际用车情况,在常温模式和高温模式基础上增加高温空调开启模式,结果显示,除乙醛外,其余7项物质相较常温模式仍有4.2%至84.1%的增长,这说明空调对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在一定程度可以起到净化作用,但作用有限且不同车型之间的结果差别也较大。

  车内空气质量高温开空调模式测评

  

  高温开空调模式测评结果较常温模式增长倍数

  事实上,掩盖和散味是“治标不治本”,在使用层面降低车内污染的作用并不大,确保“呼吸安全”需从制造端着手。车内的挥发性有机物主要由地毯、座椅、装饰品等零部件挥发产生,与此同时,车辆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的塑料制品和黏合剂也会带来污染,因此,使用环保材料、先进生产工艺才是标本兼治的根本之道。有些汽车品牌会规避沥青阻尼垫、海绵发泡填充物的使用,采用纯天然纤维素作为内饰材料,并在制造工艺方面免去涂胶、喷胶工序,从而减少污染散发源,降低车辆在各个工况下有害物质的挥发。

  健康舒适的座舱环境,为消费者安心用车提供保障,也为汽车产业提档升级指明方向。可以预见的是,为解决车内空气污染而采用的新设计、新材料、新工艺,将助推汽车行业更好地可持续发展,绘就更值得期待的人、车、生活新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