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粤字号”农业增添绿色底蕴
在惠州市博罗县鸿艺菜场的大棚内,水肥一体化喷滴灌设备正在为白苋菜喷洒有机水溶肥。
“现在种地比过去好种了,蔬菜长得也越来越好!”近日,在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的鸿艺菜场,一位正在施撒有机肥的农民欣喜地说。
这得益于绿色种养循环模式。2021年以来,广东省在畜牧大县、粮食与蔬菜主产区、生态保护重点区域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13个县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以扶持培育社会化服务主体、促进粪肥就地就近还田利用为重点,打通种养循环堵点,将“粪污”变“粪肥”,加快推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夯实“粤字号”农业绿色发展底蕴,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变废为宝——
有机废弃物成功“逆袭”
广东省是农业强省,种植、养殖业规模庞大,正面是产物丰富,反面则是有机废弃物产生量大,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小压力。如何无害化处理有机废弃物,一度成为令广大农户头疼的问题。近年来,广东省在试点地区积极探索粪肥还田模式,一批有机废弃物处理企业、有机肥生产企业等在甘霖的滋润下,如雨后春笋般百花齐放、发展壮大。
“大家请看,通道的左侧就是有机固体废弃物制备液态小分子水溶肥的生产工艺,现在正在进行废弃物预处理,将餐厨剩余物里的沙子、塑料等分选出去。”记者走进广东海纳百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一股发酵味道扑面而来,公司负责人正在为来访者介绍生产线和生产工艺。
伴随着隆隆声,经过处理的液体有机肥从机器内“吐”出,装入桶内密封保存。这个利用有机废弃物制备小分子有机水溶肥的项目名为“海纳百川小分子有机肥生产技术项目”。据了解,项目核心技术采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韩布兴院士团队自主研发的湿热催化水解工艺,可以将禽畜粪便、废鱼烂虾、餐厨剩余物、病死禽畜尸体等有机固废物彻底无害化,并将其转化为土壤调节剂、纳米碳肥以及小分子有机水溶肥等。“相比位于厂区右侧的传统好氧堆肥转化工艺,新技术自动化程度高,处理时间更短、效率更高,而且全程密闭处理,无废水、废气、废渣、噪声等二次污染。”负责人介绍。
厂区左侧,湿热催化水解制备有机液体肥生产线生产全营养小分子有机水溶肥;右侧,好氧微生物固体发酵制肥生产线生产土壤调节剂系列产品。两条生产线齐头并进,日处理餐厨剩余物可达200吨,年处理量为7.2万吨,每年可以生产1.4万吨土壤改良剂和3.2万吨全营养小分子有机水溶肥。
在鸿艺菜场的温室大棚内,小分子有机水溶肥得以“大展拳脚”。新鲜的白苋菜郁郁葱葱,“头顶”的水肥一体化喷滴灌设备将有机水溶肥喷洒出,如春雨般滋润蔬菜和土壤。附近,一处水房轰隆作响,工作人员时不时搅拌两个池子内的青黑色和白色液体。据介绍,菜场在测土配方施肥和有机替代的基础上,采用了适合的水溶性配方肥产品,池内的液体正是复配后的液体肥料。
至此,有机废弃物完成了质的跨越,“逆袭”成为蔬菜和土壤的营养剂。相关技术还推动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据统计,开展试点以来,13个试点县共收集处理畜禽粪污177万吨,县域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1%以上。
变污为肥——
畜禽粪污还田有方
走进位于清远市的英九庄园,一行行茶树长出新芽,散发阵阵茶香。作为广东省生态茶园认定企业,英九庄园早在2020年就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庄园的红茶质量上乘、绿色有机。2021年,在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以来,红茶越来越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目前该公司是英德红茶产业最大的服务商。
往茶园深处走,记者发现一根根黑色的管子一头埋到泥土里,一头扎进茶树根部。英九庄园茶叶生产技术负责人黎小英介绍,这是水肥一体化设备,有机肥通过管子还田,为茶树源源不断输送养分。
截至目前,在13个试点县,水稻、玉米、蔬菜、果树、茶叶和南药等作物共实施粪肥还田服务面积168万亩,还田固体粪肥33万吨,施用沼液119万吨,粪肥施用量和施用面积均大幅增加。与此同时,种养循环推动了化肥减量增效,试点县化肥使用量共减少了6375吨,项目区作物增产达到5.1%。
粪肥还田带来了货真价实的效益,促进当地产业提质增效。信宜市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当有机肥替代15%或30%化肥时,三华李产量可提升20%以上;英德市监测调查表明,项目区平均每亩施用堆沤粪肥150公斤,可减施化肥5公斤,实现节本增收300元以上,当地甘蔗种植户即使在补贴结束后也要主动施用。
在博罗县,一家有机肥生产企业带来了一筐施用有机肥的青枣。青枣汁水充足、口感爽脆,个头更是市面上普通青枣的两倍以上。据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施用有机肥可有效培肥耕地土壤,生产出的水果、蔬菜、茶叶和粮食等农产品口感更好、品质更优、营养更均衡,农产品品质明显改善。高州荔枝、英德红茶、紫金禅茶和罗定大米等一大批名、特、优、新产品正是借着这股力量,实现了区域品牌创建和绿色健康产品的供应,促进广东产业提质增效和农业绿色高质高效发展。
构建机制——
创新模式打通难点堵点
“我喜欢倒腾这些事情,把农业、能源结合起来很有成就感!”说话人名叫周华生,多年前从中国香港来到内地,有着电力公司工作经验的他,在广东省开拓出了一片新天地。
在台山市端芬镇塘头村,周华生与他人合作经营着凤冠养殖合作社,这是一家集养殖与种植于一体的企业。走进合作社,一块巨型的黑色膜布从地面鼓起,吸引了众人的注意。在黑膜布的里面,鸡粪正在发酵池中产生沼气,沼气通过发电设备产生电输送到电网,沼渣从干湿分离机中分离出来,经堆沤后施用到合作社周边种植的1.5万株柠檬树上,沼液经过臭氧等深度处理后全部用于冲洗鸡舍,处理后的沼液连同鸡粪再次进入发酵池。在周华生的合作社,废弃物“自产自销”,种植与养殖分毫不差地衔接起来,种养循环的堵点成功打通了。摸索出模式后,他也为当地的合作社分享了先进经验。
在广东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中,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培优扶强了一批像凤冠养殖合作社一样的粪肥还田社会化服务主体。据统计,2021年参与试点的社会化服务主体有194个,2022年达到258个。此外,广东指导建立了养殖主体、社会化服务主体、种植主体“三方”需求互补、协同推进、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多方共赢的粪肥还田服务市场化长效机制。粪肥还田社会化服务主体帮助解决养殖主体粪污处理的后顾之忧,推动种植主体产出新“三品一标”系列农产品,种养大户得益,一二三产业也得到创新融合发展。
近年来,广东省创新集成了多元化、低成本、可持续的粪肥还田服务组织运行模式。例如“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中心(有机肥企业)集中处理+种植还田服务模式”“中小分散型养殖场+社会化服务主体(粪污就地堆沤和无臭处理)+种植还田服务模式”等,粪肥还田社会化服务主体充分发挥种养主体间的桥梁纽带作用,解决了种养循环中的痛点、堵点问题。
“下一步,我省将在推进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的工作中,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市场化运行机制和模式的探索创新,不断改善土壤地力,减轻农业面源污染,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和种养循环农业绿色发展,把利国利民的好事办实,实事办好,为推动解决广大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建设广东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出贡献。”广东省农业环境与耕地质量保护中心主任饶国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