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热讯: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成渝地区如何发力?
(资料图片)
原标题: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成渝地区如何发力?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幅员面积占长江上游的一半以上,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和战略地位。2022年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明确指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美丽中国先行区;同年生态环境部又明确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共建绿色低碳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既是成渝双城经济圈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现实需要,也是探索美丽中国地方实践的战略任务。基于此,提出几点建议:
一是深入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环境污染联防联治。加强重污染天气联合应对,加强成都平原、川南和渝西片区污染成因机理和排放特征分析,实施污染综合整治。推进川渝地区大气环境标准统一制定工作,持续开展川渝毗邻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专项行动。联合开展沱江、嘉陵江、渠江、涪江、长江等重要江河生态保护治理,健全流域联防联治机制,持续开展涪江、琼江、铜钵河等跨界河流联防联治试点,共同打造美丽河湖示范区。加强遂潼、合广长等毗邻地区污水处理设施、污水污泥无害化处置设施共建共享。稳步推进土壤污染共治与“无废城市”共建,拓展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覆盖范围。联合排查和防范各类环境风险隐患,编制风险隐患清单并定期调度。
二是协同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深入推进长江、嘉陵江、岷江、涪江、沱江等生态廊道建设,强化万达开、明月山、川南渝西等毗邻地区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定成渝地区矿山生态修复技术规范。强化成渝地区生态用水保障,构建两江互济、河库联调的水资源配置格局。联合针对秦巴山区、武陵山区等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强化生物多样性安全监测管理,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的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加强长江鲟、呼氏华鲮、短身白甲鱼等长江上游特有珍稀物种种群及栖息地保护,联合建立上游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联合探索构建生态产权制度,协同推进自然资源确权。建立生态产品经营联合开发机制,重点在明月山、城宣万等生态本底良好、生态地位突出的毗邻地区,探索“农业+”“乡村+”“文化+”“数字+”相互促进的跨区域生态产业体系。扩大川渝两地跨省市横向生态补偿范围,逐步将渠江、嘉陵江、涪江等重要支流纳入生态补偿范围。
三是共同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全面推进成渝地区绿色制造,严格成渝地区转移产业的环境准入管理,重点推动食品、轻工、纺织等传统产业绿色化升级改造,构建全生命周期绿色制造体系。推动装备制造、汽车摩托车等传统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支持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光伏全产业链集群,加大力度打造“成渝氢走廊”,鼓励璧山、宜宾等地发展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产业,推动重庆经开区、自贡高新区等开展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共同完善企业绿色生产的经济激励政策,从供给与需求两端促进绿色消费。
四是积极稳妥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碳达峰碳中和。统筹考虑成渝地区“双碳”工作实施进展,建立健全区域绿色低碳重点标准清单,坚持一套标准管两省市。滚动开展绿色低碳工艺、绿色低碳产品、绿色低碳工厂、绿色低碳供应链和绿色低碳园区认定。共同探索推进川渝两地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共建机制,统筹两地已有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等环境权益类市场基础,共建西部环境资源交易中心。聚焦低碳与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技术、建筑交通低碳零碳技术、温室气体减排技术、新能源应用技术、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技术等领域,联合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加强人才互联互通。围绕美丽中国建设要求,指导高竹新区、合广长、遂潼等毗邻地区,建设绿色低碳的新时代生态环境美丽城市,持续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
(作者:林佳丽 单位: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