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搜索
当前位置:综合 > 正文

从《花园茶会》看阶层与个人的觉醒

2023-04-15 03:06:01 木桥看世界

前言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一位杰出的英国当代小说家,她在晚年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著作,其中《花园茶会》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一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小说将焦点集中在主人公萝拉身上,展现了她的自我觉醒和心灵的发展过程,并透露出一种更强的等级感。

从这一角度来解读《花园茶会》的题材,不仅能发掘出其中所蕴涵的现实问题,还能让我们一睹曼氏的写作理念。

第一段

就像1922年曼斯菲尔德写给威廉姆·格哈地的一封信里说的那样,她希望通过这部小说来表达“生命的多样性和我们对每件事情的接受,其中有我们对每件事情的接受,也有我们对死亡的接受。”

同时,批评家帕特里克·莫罗也指出,《花园茶会》就是建立在生死二元的基础之上的。

此外,这部作品自始至终都透露着一股极其浓重的等级感,并隐含着等级歧视与等级对抗的主题。

曼氏在作品中用尖锐的嘲讽和猛烈的抨击来刻画“资本家的虚伪、冷漠和自大”,充分表现了她的阶级观念和生命观念。

在这个故事里,萝拉的妈妈,薛立丹夫人,跟萝拉的几个妹妹,都有同样的遭遇。在他们天真的外表下,却潜藏着中产阶级的冷漠,他们只是在用他们的愚蠢和笨拙来掩饰自己的残忍和自私。

“小家伙,不要再来找我了,也不要再以什么妈妈的身份来看待我,只当我是客人就行。”两个小家伙正忙着准备今晚的园艺茶会,问妈妈薛夫人要在哪儿支起帐篷,结果都是这个答案。

后来,一个花商把一大束百合花送给了薛家人,萝拉天真地以为他们弄错了,但薛夫人却说那是她订购的,倔强的萝拉生气地反驳道,她不应该插手他们之间的事情。

薛夫人却回答:“我的好女儿,你不会喜欢一个刻板的妈妈的,你说会不会?”事实上,不止是萝拉的妈妈,就连她的几个妹妹,也都是那种唯我独尊,唯利是图,旁观者清的人。

她的两个妹妹都很沉闷,都很拘泥于中产阶级的传统,但萝拉很独立,很自由,很愿意当家。她受妈妈的指派,指挥工人搭建帐篷,可是她却不知道,自己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去与那些“下等人”接触。

一开始,她学着她妈妈那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向他们问好,可是那声音太假了,于是她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啊,你们来了,是为了搭帐篷的事情吧?”一个高个儿的工作人员对她报以笑容。

而还没有建立起清晰的等级观念的罗拉心想,“他的眼睛真好看啊,大家也都在笑。”“只要你开心,我们就不会咬你。”“真是个好工人!”

从萝拉单纯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看出她作为一个中产阶级千金的骄傲,换句话说,曼氏更多的是一个还没有完全成长起来的少女,她对自己的身份很清楚,但同时,她也渴望超越自己的等级。

萝拉见高个儿的工人在他手里嗅着一股熏衣草的香气,不禁大吃一惊,他们这种阶级的人可不会干这种事。有那么一瞬间,她竟然产生了一个不合常理的念头:“这些人实在太迷人了”。

“我干嘛不能结交一些打工仔的朋友?比起每逢礼拜日晚上跟她一起跳过舞来吃饭的愚蠢的年轻人,他要好得多。”在萝拉看来,她是看不起自己这个阶层的,甚至是厌恶这种“不合理的阶层差距”。

第二段

她听见有人叫别人“伙伴儿”,便想让那个高个儿知道自己对这种无聊的风俗有多鄙夷,便“狠狠地吃了一块牛油面包。她感到自己像个工人。

在此,叙述角度的变化突显了女主角对于这个被施加于她头上的社会、阶层准则所产生的一种自相矛盾的心理状态。

当谈到这部作品所要表现的阶级意识时,我们必须提到萝拉的姊姊乔丝,她具有很强的资产阶级本性:势利,傲慢,冷淡。例如,她喜欢对下人下命令,下人们都很乐意服从她。

她哼着一支悲伤、凄凉的小调,但她的嘴角却挂着一丝“灿烂、无情”的笑容。

萝拉向乔丝说,有一个邻居死于一场交通事故,尸体就停在门口,希望能取消茶会。

但乔丝立刻拒绝了,她觉得萝拉的这个主意很荒唐,她惊讶地说:“不要这么自以为是,我亲爱的萝拉可不是,我们肯定是不行的,没有人希望我们这样,你适可而止。”

然而,倔强的萝拉却一意孤行,乔丝开始时假装自己也很痛苦,也很可怜萝拉,但后来,她的眼神冷了下来,轻声说:“多愁善感并不能让一个醉酒的工人苏醒过来。”

对于她来说,别人的生死,别人的痛苦,对她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在这儿可以看出乔丝的冷漠和她那尖锐的阶层对立的观点。

没有得到乔丝的承认,萝拉便上楼找到了自己的妈妈,但让她很失望的是,妈妈的反应和乔丝一样。

在了解到并非在自家花园里发生的死亡事件后,妈妈发出了“如释重负”的一声叹息。

并且,萝拉的妈妈进一步表示了对底层人民的轻蔑与歧视:“我真不明白,他们是如何生活在这些小小的、肮脏的洞中的。”

萝拉总说他们的做法是残忍的,薛夫人最后也忍无可忍,说:“萝拉,你真是不可理喻。那些人不会要求我们做出任何牺牲。”一边说一边将手里的鸭舌帽往萝拉脑袋上一顶,顺便还不忘夸赞她长得美,好让她分心。

从这对母亲和女儿的谈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薛夫人的阶层等第观。

萝拉对着镜子里的自己,带着一顶美丽的鸭舌帽,对自己的三观产生了怀疑,她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应该相信自己的直觉,但她最终还是选择了等吃完饭再说,因为她觉得自己被她妈妈的贵族思维给感染了。

这次聚会开得很好,薛先生谈起了这个消息,薛夫人认为这个消息很不得体,但她马上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要把晚宴上吃剩下来的食物带回家里。

这回轮到萝拉问了,她觉得给那个穷丫头吃的东西有点不太合适。但最后,她却带着一筐残羹冷炙被打发到了那里,一路上,她都感觉到了一丝奇怪,怎么会有一具尸体躺在那里?

她一进入这些工薪阶层居住的巷子,一看到他们的贫穷,她就对自己产生了强烈的好感:她的服装多么光彩夺目,和一顶宽大的帽子,上面挂着一条天鹅绒缎带。

然后,她被带到一个伤心的女人的房间里,她从她的角度想:“这是怎么回事?这个奇怪的人怎么会在厨房里拿着一只菜篮?”

到了这个时候,萝拉已经不像小说一开始那样,对那些打工仔们有看法了,至少她没有了之前的高傲,反而多了几分怜悯。

然后,她又回到了自己的房间,见到了死去的人,她为自己的生命感到了一丝耻辱,她突然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是多么的可笑。

萝拉开始明白,人生不仅仅是一场花园里的茶会,一件蕾丝的连衣裙,除此之外,人生的喜悦,也包括了生死与悲伤。第一次面对死亡,萝拉难免会有一种幻想破灭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又是一种自觉的苏醒。

她像个孩子似的哭了起来,说:“对不起!”然后就跑掉了。

故事的结尾,就是萝拉和弟弟劳利的谈话,她感到迷惘、不知所措,她试图把自己在这场与死神的相遇中得到的生命的真谛告诉他,她喃喃地说:“生命会不会……”可是她不能告诉他生命是什么。

直到死亡降临,萝拉才真正体会到了这个美好的世界,她从来没有亲眼见过贫民们的生存状态,更没有体会到死亡对一个人的冲击。

但在这短短的一天时间里,萝拉已经褪去了所有的青涩,整个人都变得更加成熟,整个人已经完全成熟。她第一次感受到了花园里的欢乐,第二次感受到了死亡带来的恐惧。

从光明到阴暗,从富贵到贫贱,从生到死,从欢喜到悲哀,这些都让她明白了人生的残酷与复杂,她好像明白了,但又找不到更合适的词语来描述“好”与“坏”、“丑”与“美”、“悲伤”与“快乐”。

虽然她并未把话说得很清楚,但萝拉的这种开明,不仅表明了她的自主意识正在苏醒,而且也表明了她幸福人生的结束。

这种迷茫反映出她还未摆脱传统的社会地位与阶层意识的桎梏。虽然她已经模糊地认识到了生命的实质,并且有了短暂的自我意识,但是由于她始终都是在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下。

所以她不愿意面对这个残酷的事实,而是想要逃离这个事实,所以她没有能够得到一种纯粹的阶级认同,而是继续活在一种自我欺骗的错觉中,享受着阶级特权。

结尾部分

总之,从《花园茶会》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一种等级、一种自私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又可以从曼氏对角色的语言、行为、特别是他们的精神生活中得到进一步的体现。

这既是对这部作品所要阐释的社会事实的一种提示,也是对曼氏作品的一种洞察,同时也是对其表达题材的一种精妙的叙述技巧的一种切身体会。

参考文献

1.《曼斯菲尔德书信日记选》

2.《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研究》

3.《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选》